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社会情绪调查研究》成果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23浏览次数:4

社会情绪是一种个体情绪在群体身上的普遍化表现,它不仅影响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而且也影响群体的关系乃至社会的运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社会情绪发生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之中,它是在个体情绪产生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媒介作用,在群体之间进行交流、扩散、传递而形成的。社会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情绪不仅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幅充满活力的景象。消极的社会情绪,如果在扩散的过程中发展为一种社会舆论,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和舆论影响力,就可能引发民众的不良社会行为,从而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威胁。由于社会情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情绪的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个体需要的多样性,消极的社会情绪一旦爆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不仅会影响普通民众的心态、而且会诱发更多其他的社会问题,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西北少数民族社会情绪问题,本研究把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同民族干部群众作为研究对象的总体,选取1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社区约2000名普通少数民族群众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到藏族、回族、土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2个少数民族群体,在性别比例上男性867人,占总人数的56.7%,女性663人,占43.3%。在职业状况上,在家务农的占11.6%,企业职工占6.8%,事业单位人员占26.1%,党政机关人员占14.4%,个体经营者占7.3%,外出打工人员占7.6%,其他人员占26.3%(包括无业者、失业者,离退休、学生及其他)。

1.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对中央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能力充满信心。这说明,民众对整个社会运行的状况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比较良好的社会情绪状况。

2.在对一些社会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上,民众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态度和较好的法制观念,能运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3.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较差,这主要反映在收入水平较低,在子女的教育问题、看病就医问题和家庭收入问题上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并且民众普遍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以及发展性的需求得不到比较好的满足。

4.民众对本地经济的发展没有前瞻性的意识和充分的信心,对当地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反腐倡廉、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的工作表现不满意,并且认为党员干部的办事效率不高。但在学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推行计划生育、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民众还是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

5.民众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对教育公平、不合理收费、看病就医和环境污染这几个问题尤为关注,并且认为环境污染、腐败、贫富差距、务工就业、制假售假等问题都显得非常严重。但认为宗教冲突、民族冲突、土地承包等问题不太严重。

6.少数民族群体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农村政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对当地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农村的落实情况感到一般或比较满意。

课题组针对上述现状在中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对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

2.建立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把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执政的长期主题。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地方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抗腐蚀能力。

4.大力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

本研究的特点在于:第一课题组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中外已有的研究,经过努力编制出了《民众生活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编制出来后,先后征求了新疆、甘肃、四川、北京等专家学者的意见,然后进行了预调查。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并形成了最终的问卷,经过数据分析,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符合要求。本问卷可以使用于后续的对其它少数民族和对其他地区研究。第二,调查人员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选取了不同阶层的民众,当场填写问卷并进行了访谈,确保了数据收集过程的严密性、客观性和最终数据的准确性。

本研究可以帮助各级政府了解当前西北贫困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的社会情绪现状,为政府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制定西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提供参考。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