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成果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27浏览次数:0

课题负责人:芦平生

鉴定等级: 良好

   

一、研究目的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007年10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和阐述了以人文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育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日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及政策导向提供理论依据;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决策,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行探索。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分为8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相互关系,说明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形势、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主要任务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全面建设西部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揭示了全民健身事业是我国各族人民体育实践和体育工作不断探索的结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体育文明与现代体育精神结合的产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全民健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让全民健身运动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第三部分做好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准备,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当是一个适应全面建设西部小康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体育健身需求为终极目标的服务系统,是一个有效配置和统筹体育资源的政府领导、部门组织、多行业合作、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备、运转顺畅,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环境与条件的保障系统。其宗旨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健康素质与生活质量服务,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使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方面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局面。第四部分强调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满足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其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第五部分着重探讨了西部小康社会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对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了解对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观认知态度,了解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身体健康的社会环境,以及在满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文化需求的客观物质活动中与之有关的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问题,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第六部分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多元化的健身、休闲、娱乐需求,使其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提出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第七部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这个特殊的区域,提出了贴近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状况、贴近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贴近农村地区实际群众体育活动的7个构建、1个实施的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第八部分就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出了地域性、建设性、理论性的多元发展对策。

三、研究的主要论点

 (1提高健康素质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发展权。“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体育事业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西部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强有力地支持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不同阶层的全民健身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实现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能够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不断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对不同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从而实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全体国民健康素质的总体目标。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在公民发展权的保障问题上都有主张自己利益的渠道和基础。追求体育价值、发现体育价值、实现体育价值,能使人生活的更健康、更幸福,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参与体育健身目的、价值和参与的成因方面可以领略到西部城镇居民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与追求,关怀人的生存和处境、增加人的价值和享受、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健身活动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介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之中,健康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

 (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分布量大,基础教育落后,生存、解决温饱、提高生活水平是该农村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该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丰富业余生活文化,但由于在价值理念水平上认识不足与差别,对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理性的认识,面对困惑表现出茫然与无助,在价值层面上缺乏基本的尺度与评判标准,使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自觉程度不足,造成了愿望、认识、实践的相互剥离。显然,体育健身活动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获得长足发展,根源于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奠定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只有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了,才会有财力和精力去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才有可能加速发展西部农村社会事业,农牧民才会对体育健身这一事物有充分的自主认知、自主价值判断,最终会形成比较明确的体育态度,或者接受其他人所倡导的体育观念。而体育观念的形成将直接左右着他们的体育实践。无疑,农牧民对于体育健身价值取向是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动力。

 (4在西部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以政府行为担负的职责具有极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住宅小区、自家庭院、公园、广场仍然是西部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以成为城乡居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发生深刻变化,“健身走和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户外健身操”、“户外健身器械”的锻炼项目成为城镇居民健身活动的首选项目,以“现代性”与“民族性”为特色的“户外健身操”、“篮球”、“武术”、“乒乓球”、“摔跤”、“民族舞蹈”、“斗牛斗羊斗鸡”等锻炼项目进入农村居民的视野,具有明显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由此说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体育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差别、个体差别明显,现有的体育健身环境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5对西部农村居民需求的经验数据把握是根据农民自己对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作出评价的,表明西部农村居民认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某些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或严重,或者说农民对于某些问题相关方面的发展较为不满意,或者说在这些方面他们应该得到发展却没有得到发展,这一结果将整体反映农牧民群众对当前农村社会中存在问题的主管判断和认知。但这种主观判断意识是他们针对客观经验而作出的,也就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由此说明,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把握农牧民期望性需求的客观经验,加快农村社会经济的步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向贫穷落后的心态宣战,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为西部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使新一代农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6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决策组织”引领区域全民健身活动,创建文化生活广场体育活动、街道巷尾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活动、社区单位体育活动、公园体育活动即“六个一”平民化、生活化、多元化体育活动圈的内容建设;通过园林绿色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与开发、社区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开发、民族体育人文资源场地设施建设与开发、商业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开发,即四位一体式的场地设施建设模式;建立由政府拨款、社会捐助、赞助、彩票公益金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的网络系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三个的援助制度,即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实施5年一周期的体质监测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实现法规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开展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指导工作,建立舆论宣传表彰机制,推行全民健身活动的绩效评估。

 (7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应以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全民健身合作组织;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多元化筹措资金计划;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色赛事与乡村式的体育活动体系;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的培训计划;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法规援助制度;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舆论宣传总动员;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评估与表彰机制,从而达到与西部小康社会相配套、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和管理机制运行良好的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旨在克服社会对农村群众体育保障的局限性和依靠区域特征的国家福利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大化。

四、对策建议

该《研究报告》在全面审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背景下,充分依据实证分析和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结果,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做了一些具有探索意义上的研究,提出若干项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政府建设。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提高农牧民健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体育法制建设,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置于法规运行的环境中。

(4)塑造志愿精神,创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志愿者队伍,推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

(5)加强与医疗、卫生、教育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6)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应关注贫困人群,使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7)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建设,提高基层体育服务能力。

(8)面对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文化需求,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9)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倡导民族群众参加体育活动,让体育走进小康社会。

(10)保护、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凸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色化。

(11)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少数民族的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

五、研究方法的特色

在研究方法上,数据资料和非数据的收集,既重视有关文献资料的采集,又重视调查研究。使整个课题研究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环境为一体,由宏观与微观,全面与重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理,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调查等手段进行表述,意在突出重点,使现状剖析研究与《研究报告》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并为今后进一步加深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六、研究成果的突破

 (1)较好地回答了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问题。

 (2)取得区域性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数据。

 (3)基本掌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诉要求。

 (4)给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框架。

 (5)提出了地域性、建设性、理论性的多元发展对策。

七、学术价值

本课题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过程与思路,通过对现实材料的比较研究与抽象概括,就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对策建议为红线贯穿整个研究报告,因而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基础,全民健身事业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它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中,发展成果将会惠及全体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健康素质是少数民族群众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发展权,“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体育事业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西部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因而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化节、艺术节、民俗节遍布各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步入了庙会、花会、文化广场的殿堂,传统文化的固定程式被冲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缘此,创建一批民族性、制度性、示范性、品牌性具有带动辐射效应的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一个满足不同层次强身健体的乡村化、平民化、生活化、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营造出一个国家与社会、整体与局部、民众与阶层、集体与个人良好互动的体育健身与体育服务的文化氛围,我们理应重视并积极研究、挖掘、整理、推广,还可以通过这种全民健身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在实践中加以改造,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因而《研究报告》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形成了整个课题的亮点,突出了地域特色,抓住了课题的中心,并为此阐述了“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实施救“愚”制度;以建立文化体育工作站(室)实施救“贫”制度;以体育“三下乡活动实施”救“弱”制度,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新见解。

本课题的各项对策既是理论思维的必然结果,又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八、实践意义

本研究成果可为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制定全民健身活动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指导、参考和依据作用,某些对策建议可作为一种思路,为决策者们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弥补了国内尚无该方面系统研究的内容,可引发全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