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09浏览次数:731

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甘肃省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集合西北师范大学优势资源开展重大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物联网系统集成研究等工作。着眼甘肃省企业信息化和社会经济信息化,提供专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推动两化融合;提供面向全社会的物联网技术咨询服务,为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以研究和应用为牵引,带动物联网专业应用人才和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
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物联网的研发、设计、生产。中心的建立必将推动新兴技术在我省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也必将推动我校在物联网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社会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工程中心的主要发展方向
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搭建物联网产业的交流、创新、资源整合和标准推进平台。主要包括物联网核心技术研究、物联网工程应用、物联网产品研发、物联网相关的标准编制、物联网技术支持和服务。
1.物联网核心技术研究
(1)标准编制
电磁(Electromagnetic Identification EMID)标签研究:EMID标签的数据传送技术,调制方法,编密码方案,底层制作,传送频率,读取顺序,标签尺寸,编码位数,读取能力和能源等。特别研究低价格标签。
(2)本地网络技术
(3)数据融合技术
主要包括来自解读器和客户的各类数据的融合模型,目的是优化数据存储和传输,给出数据处理模型。
(4)信息安全及信任技术
物联网中的安全及信任问题涉及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等多个方面。需要研究物联网中的业务认证机制和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2.物联网产品研发
低价格EMID标签:目前,EMID标签的价格相对较贵,不适合大量的使用,进一步研发低价格EMID标签将更有利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快速解读器:提高解读器在防止冲突情况下的读取速度,适应物流配送等移动标签应用。
3.物联网工程应用
应用研究的核心在于提供物联网行业应用方案。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物联网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拖动两化融合。此外,关注我省物流、生态、节能减排、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具体可进行企业生产过程监控、生态监控、水资源监控和、物流配送优化和农业自动化监控等。
4.信息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
(1)技术培训
面向企业和社会,进行物联网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产品培训等;
(2)人才培养
结合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设置,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结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培养硕士和博士等高端技术研发人才。
(3)咨询服务
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开展各类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咨询,服务社会。
二、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1.为甘肃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省物联网研究刚刚开始,相关产品类型少,产业基数小,应用领域广阔,但刚刚起步,无论在产品研发、应用方案上,都急需基本的技术支撑,工程研究中心以此为自己的使命,积极吸收、引进、开发新技术,为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为甘肃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产品支撑
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是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根据我省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扩大信息产品市场占有比重,扩大产值,逐渐形成我省支柱产业。
3.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关键技术平台
积极研究我省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有倾向性的技术研究,如适应高寒、风沙环境下的物联网设备等,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关键技术。
4.为信息化新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主动吸收和消化新技术,对适合我省,并具有应用背景和产业化潜力的新兴技术,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应用领域的推广活动,使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吸收新兴技术的基地。
5.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和地区的各行业重大产业化项目
根据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为国家设立重大研究项目提供建议,为推动我省信息化提供建议。促进具有明显经济增长点的产品在我省的产业化发展,为我省各级政府在信息化中的决策提供建议,承担国家、省政府和各地的重大产业化研究项目。
6.开展新技术标准制定
充分认识谁掌握标准,谁拥有核心技术的观念,积极参与到物联网技术、应用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的标准制定过程中,研制开发一批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相关的检测手段、方法和计量基标准,为拥有核心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7.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度重视物联网以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义务,不断拓宽渠道和领域,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格局。
8.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
以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为基础,整合西北师范大学以及在甘各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培养适合我省信息化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研究开发型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