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报告与相关研究报告约35万字)。
项目负责人:石培基,(男 ,1961年11月生,甘肃临洮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土整治方面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杨立岭,雒占福,赵锐锋,刘春芳,潘竟虎,李锋。
为了加快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的要求,受兰州市委市政府委托,由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共同承担开展兰州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调整兰州市产业空间布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兰州提供新区空间拓展和优化布局的科学依据。
本成果分为7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分析了兰州老城区的基本情况,明确了制约兰州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和市区空间布局的用地限制,定量分析了城市规模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关系,提出了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区,结合兰白都市圈发展,从较大区域尺度上优化提升兰州城市职能的思路。第二部分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向西开放、甘肃和西北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和未利用地综合开发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兰州新区的职能,论证了兰州新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了新区发展的重点,为新区发展定位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利用遥感影像、3S技术、高程数字模型(DEM)、土地二次调数据、相关专题图等资料,开展了新区选址方案比选研究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将兰州市域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空间化,综合评价市域建设用地适宜性,在宜建区与主城区关系分析、兰(州)-白(银)一体化发展、以及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地质灾害评价、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保障程度以及地震活动等专项评价,确定了秦王川盆地为兰州新区建设区。成果与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行了较好衔接。第四部分确定了兰州新区的控制规模为806km2(可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478km2,占59%,生态保育区及不宜建设用地328km2,占41%。)。确定范围以行政区界线、标志性自然边界和线状地物(干渠、公路)为界,涉及2县、6乡镇,70个行政村,约10万人。第五部分定了新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关系,汲取了开发区建设的有效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第六部分构建了兰州新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Arcgis技术,进行兰州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别建立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优的土地利用线性规划模型,综合确定了2020年新区总建设用地150km2(城镇用地规模80km2)的均衡型方案。提出了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构建了空间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方案,即中心发展区(246km2)、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示范区(220km2)和荒山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296km2)等功能区。中心发展区以产业集聚区(193km2)、综合服务区(35km2)与空港保税物流区(18km2)为核心功能。第七部分提出了成立高效管理服务机构形成有力组织保障,创新运作机制增强新区发展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助推新区建设,加强土地统筹管理提升新区发展效率,突出产业特色和生态优先的新区建设管理措施。
该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历史文献分析与现状调查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集成定量研究为主。综合遥感影像、高程数字模型(DEM)、土地二次调、社会经济统计调查等数据,集成3S技术、AHP法、人口预测和多目标线性优化模型,定量开展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解决兰州新区的选址、规模及其布局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提出了河谷型城市“跳跃式联动扩展”的空间发展模式、“优化母城,培育新城,协调共生”的新城发展模式和“干旱半干旱区荒山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经济布局模式,在思路和方法上有创新。
该成果为制定兰州新区总体规划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关结论已在国家和省市政府决策中得到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