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三等奖成果《俗赋研究》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2-28浏览次数:10

《俗赋研究》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俗赋的著作,该书从敦煌俗赋的文体特征入手,观澜索源,对先秦到唐代的“俗赋”或近似于“俗赋”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发掘和勾勒,对其文体特征、文学思想、审美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的理论分析。

全书有19个题目,自成系统,其学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俗赋的内涵和特性的挖掘和确定。1900年,敦煌石室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些以“赋”名篇的作品,或者讲一段生动的故事,或者用诙谐的语言进行描写,主题无关政治教化、语言大量用口语、句式多用民间歌诀形式,如《燕子赋》、《韩朋赋》、《丑妇赋》、《秦将赋》等,与传统的赋作大相径庭。郑振铎、容肇祖、傅芸子、程毅中先生分别把这类作品叫“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俗赋”。“俗赋”的名称则被各种文学史著作所接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又增多了一种文体。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俗赋在《汉书·艺文志》中叫“杂赋”,是先民进行娱乐的形式之一。具体说,俗赋以“诵”为其表现传播方式,因而以韵文造句,语言通俗;在文体特征上或设客主,或用对话,或用口诀形式,无严格之形式限制,容易接受或包含其它文体形式;内容上或叙事,或辩智,或纪行,或颂德,或招魂,或自嘲,或调侃,或劝化,或励俗,或启智传播知识,应用性文学占有相当比重;风格多诙谐嘲戏,而政治色彩浅淡。俗赋的上述特点,乃缘于它用韵诵的方式进行表演。

二、对先秦到唐代的俗赋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勾稽(主要依据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挖掘出了数十篇俗赋或近似于俗赋的作品,并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俗赋的流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尤其是从先秦时期的经典中勾稽出了三十多篇俗赋或类似于俗赋的作品,极大扩充了先秦时期的赋类作品。最近巴蜀书社出版的七卷本的《历代赋评注》中《先秦赋评注》中,就充分吸收了本书的成果。正如李占鹏教授评论说:“《俗赋研究》可贵之处还在于为我们撰写了一部源流分明、论证缜密的宋前俗赋学史。此著问世之前,俗赋史为学界鲜有,俗赋学史则殊少有人去潜心拓展和竭力构筑。伏俊琏教授不惧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毅然选择这一似曾开垦却仍近荒芜甚至令人有些望而生畏的领域进行发掘和整理,使我们对宋前俗赋的研究态势有了一个明晰的了解和确切的认识。”

三、对赋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认为赋和其他文学文体一样,都是首先起源于民间。在敦煌俗赋发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赋是最典雅、最具有文化化贵族化的一种文体,所以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是古代圣人在《诗经》《楚辞》启发下产生的一种文体。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俗赋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讲诵伎艺,是流行于秦汉时期朝野上下的一种文艺形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以通俗浅显为其特色,这与其他类型的赋体追求典雅华赡恰成鲜明对照。文人借用俗赋的形式把它逐渐贵族化的同时,民间俗赋继续发展着,并且影响着文人赋的创作,从而形成了赋的“雅”“俗”两条线索。

三、对俗赋进行了学术分类。本书把俗赋分为四类:1、故事俗赋。用韵散相间的句式叙述故事,散文主要用于推动情节发展,韵文则主要用于人物对话。这类俗赋主要由一人讲诵,其形式类似于后世的说书。2、客主论辩俗赋。客主论辩俗赋也用对话体,但对话不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为了展示对话者的才智、能力;或者集中某一个论题进行辩难,以求得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类俗赋主要由两人对诵,所以戏剧因素很浓。3、咏物类俗赋。不用对话,多用四言、七言这些歌诀体句式,由一个人讲诵,类似于后世的单口快书或弹词之类。4、近于俗赋的实用文及其他。包括各种民间仪式上的讲诵文,民间流行的启智劝俗、传播知识的应用文,文人为了娱乐、游戏而创作或改编的仪式文、应用文等。

四、对俗赋的传播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讲诵是俗赋的主要传播方式,本书对早期“看图讲故事”以及“讲诵”的具体方式进行了考证。先秦两汉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故事图画,这些图画,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多有记载,新发现的岩画或出土的陶器画、画像砖石、壁画及漆画、帛画中有大量实物。早期故事画多与宗教祭祀形式或各种礼仪形式有关,是巫祝或史官祝福赞颂或诅咒讲诵的对象。先秦两汉时期有数量不少的文献赞颂英雄圣主,讲诵故事,描述情节,语言上节奏感强,韵律和谐,明显带有讲诵的遗迹;甚至还有图画和赞诗合为一体的作品。这就是那个时期的看图讲故事技艺。先秦两汉时期与故事图画相配合的文体,与敦煌石室出土的俗赋极其类似。所以,看图讲故事是俗赋传播的方式之一。秦汉俗赋是变文的源头之一,变文的看图讲故事正是从早期俗赋发展而来的。“诵”是古代诗歌和辞赋的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先秦时期与传播诗赋相关的诵,可大致分为行人之诵,瞽史之诵和经师之诵。行人通过赋诗,既表白自己的心志,也可以认识对方的品德。瞽史则通过历史故事、兴盛衰落的讲诵教诲君主。春秋战国时期,聚徒讲学者日渐炽盛。竹帛昂贵,书籍难得,教师传授生徒,以口诵为主,为了便于记忆,往往以乐语为诵,这便是经师之诵。六朝以来佛教的“转读”“唱导”,就是借鉴了诵的宫商声气的形式。

五、对敦煌俗赋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包括对敦煌俗赋的写卷情况、作者及写作时间、内容特点及文学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总之,《俗赋研究》既着重勾勒俗赋史又竭力呈现俗赋学史,观点鲜明,资讯赡富,论述能够观澜索源,涵古茹今,非但注重俗赋材料的钩稽和考辨,百且十分重视俗赋理论的阐释和构建,新意良多,创见甚夥。在方法上能使材料和观点、考证和论述相互结合、相互印证,为了将一个对象来龙去脉搞清楚,往往用音韵学、民俗学、文物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知识从纵横两方面展开论述,务求所论建立在确凿的资料基础之上,正如程毅中序所说“伏俊琏先生勤于搜集资料,善于利用文献,左右逢源,几乎是竭泽而渔,不仅广泛利用了书面文献,而且充分利用了近年的出土文物和考古成果”,“王国维提出的‘两重证据论’,在本书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俗赋研究》代表了国内外古代俗赋研究的最新成就。作者研究俗赋近二十年,从1994年出版《敦煌赋校注》,到2008年出版《俗赋研究》,期间还出版了《敦煌赋评析》,发表了四十多篇有关俗赋的研究论文,构成了作者研究俗赋的一个完整体系。代表性的论文是:

1、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中州学刊》20002年第2期。

2、汉书艺文志杂赋臆说,《文学遗产》20026期。

3、敦煌赋及其作者写本诸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

4、汉魏六朝的诙谐咏物俗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2期。

5、汉代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北方论丛》20044期。

6、《汉志·诗赋略》“赋”分四家说,《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月。

7、先秦论辩俗赋钩沉,《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8、汉魏六朝调笑戏谑类俗赋,《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汉代实用文形式的俗赋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10、《汉书艺文志》“杂中贤失意赋”考略,《新疆大学学报》20055期。

11、南朝文人以应用文形式写成的诙谐俗赋,《华中师大学报》20062期。

12、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

13、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复旦学报》,2009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4期。

14、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转型期的敦煌语言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1月。

15、淳于髨和他的论辩体俗赋,《齐鲁学刊》,20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