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应化学化工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及科技处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能源专业委员会青年理事阎兴斌研究员来我校作了题为《低维纳米结构材料与电化学储能器件》的学术报告。化学化工学院师生15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中,阎兴斌研究员讲解了新型高能量密度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构建,低维炭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性能的增强以及纳米尺寸效应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石墨烯研究课题组采用的几种石墨烯制备方法和目前在石墨烯宏量制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重点介绍了石墨烯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石墨烯在场发射领域和人工骨关节中的研究进展。阎兴斌研究员认为电极材料有效纳米化、采用离子液体电解液和构建不对称电容器均可以显著提高器件的能量密度,低维炭材料的本证特性可以用于增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于纳米电极活性材料,并不是颗粒尺寸越小其电化学性能越好,存在纳米尺寸效应。
报告结束后,阎兴斌研究员与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报告人简介】
阎兴斌,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能源专业委员会青年理事。2000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学院,2005年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做博士后,2009年回到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工作。
阎兴斌研究员主要从事低维炭纳米材料和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工作。前后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新加坡千禧基金、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奖学金、新加坡杰出工程成就奖。目前负责承担和完成了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863”、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在内的10余项课题,至今在国际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15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