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26浏览次数:362

“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是在 “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甘肃省创新研究群体的基础上,融合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生物、电子等多学科,联合省内外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具有学科交叉、团结合作、进取创新的特色工程实验室。其目的在于综合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与省内外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转化能力,以甘肃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中的“新材料制作”和“新技术研发”研究内容为主攻方向,立足于甘肃省的资源优势,瞄准材料、能源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进行相关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为我省“科技兴省”新战略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

甘肃地处生态过渡带的独特生态地理区,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能源种类众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能源和环境条件,也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因此,如何积极开展能源持续有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落实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就目前甘肃相关领域的科研状况和开发水平而言,新能源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不足,镍、钴等金属矿产原材料消耗日趋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全省经济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还没有系统研究生命、能源等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科研平台,多数的研究局限在某个问题或单一学科,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要实现甘肃在矿产资源、植物资源、能源领域等“民生”相关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技术力量不足、研究重点不突出的局面,紧紧围绕以上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问题,集中科研力量,结合我省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开展高水平的相关学科前沿领域的新仪器和新方法研究。

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 是以目前材料能源等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国家及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研究方向,以解决能源利用中光电转换等电化学技术问题,镍钴等电池新型材料的研为目标,切实将我省的各种资源、能源优势转变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增强甘肃在全国的经济竞争力,为甘肃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工程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 讲师1人。研究人员均获得博士学位,其中12人具有国外访学或博士后科研经历。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平均年龄42.1周岁,已形成了一批学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人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科研队伍,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工程实验室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甘肃省杰青2人。

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1.光电子转移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具有生命/光电特性的卟啉小分子及聚合物材料、有色金属单质及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催化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活性的贵金属及多元贵金属合金材料为基础,构建各种微/纳米界面及相关电子器件、传感器、能量转换及存储元件。在深入研究光生电子产生、转移、寿命、与相关活性物种反应过程/机理等基础研究的支撑下,建立光电子转移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推动光电子转移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产业化。

2. 镍钴基电池新材料研究:研发安全可靠基于镍钴高效能的化学能源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低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以及超级电容器等。

3. 新型传感器研究:构建新型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进行生物传感器与生化分析、精密仪器及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研究,集成研制适用于医疗检测等领域的多种新型生物/化学传感器,这些装置将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前景,有望提升为实用化的科学仪器,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

4. 界面电化学新技术及纳米器件相关新仪器的研究:界面电化学反应是电子转移及转化过程的关键,也是纳米器件、传感器、电极反应的核心。建立研究材料表面态、电荷分布及电势、表面物质组成及缺陷的电化学新技术,研究光学及光电化学器件中的电子转移过程,开发高效、低耗、有产业化前景的纳米器件。

近年来在上述材料科学、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很多专家的肯定。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扫描显微镜的研制及应用”、“卟啉类化合物在微界面上的过程电化学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扫描电化学显微光谱成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甘肃省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28项,合计2072万元,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高校科技进步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