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多民族国家的公民意识与族群认同研究——以美国为例》成果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30浏览次数:8

负责人:王兆璟

鉴定等级:良好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公民及公民意识是理解西方社会的关键词,民族和族群多元是当今西方众多国家的现状,族群关系也因此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伴随着族群认同研究的兴起,如何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作为最为多元的多族群社会,美国经常成为全球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关系的风向标,此外,反观已有研究,国内外关于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研究,多义理分析,多宏大叙事;学科视野狭窄。关于美国公民意识教育、族群认同的系统研究成果尚未看到,而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仍是空白。基此,本研究以美国为例进行相关研究就具有典型的学理意义。而由于我国也是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本课题以美国为例,拟系统探讨作为全球族群问题风向标的美国于此的实践与经验,因而,本课题具有一定的中国意义,对于我国的族群问题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选择美国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学科交叉的视角,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出发,分别系统研究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一问题的全球化与中国化语境,探讨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培育机制、策略、途径与方法以及耦合关系。

根据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设计,本研究共有九章,约15万字,这九章内容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课题的导论部分,本部分就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研究及综述、研究思路和内容、主要观点等方面作了总体上的分析和说明,从中可以管窥到研究的整体面貌。

第二部分为研究的基础性部分,包括课题的第二章、第三章,这部分主要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探讨美国公民意识的渊源并从美国历史变化的视角梳理美国公民意识的构成与表现。研究试图通过这样的历史研究,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搭建背景参照和论述平台。

第三部分是课题的历史考述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变革的角度分析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历史变迁。课题组的体认是:通过历史宏观变迁的探讨,可以更好、更清楚地分析并理解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之间的机制,并有效地进行参考与借鉴。为此,着力从历史分期的角度探讨了联邦化时期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国家化时期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一战后至二战时期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以及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这为研究后一部分的展开预设了基本的学理前提。

第四部分为课题的主体性和核心部分,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包括第六章到第九章。通过上述部分的铺垫,这一部分主要进行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历史架构与反思,研究内容表现在美国人公民意识教育的变革主题及特点、美国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的实践经验研究、美国的族群认同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

 

研究的主要观点:

1.美国公民意识源自于早期美国白人公民的独立、民主意识,而早期美国白人公民的独立、民主意识又导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其中公民意识的凝聚得益于弥漫西方世界的宗教。

2.美国的公民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美国特色的构成成分:公民的民主、平等意识;以法律意识、参与意识、教育意识和宗教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权利意识;以国家责任和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世界公民身份的出现和责任意识的扩大而出现的全球意识。这些意识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共同构成美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并随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美国公民意识的培养从早期移民开始至今已形成程序井然、理论完善、实践经验丰富、实施有序且根据世界形势、国情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公民意识培养体系。美国公民意识培养目标指向性明确而持久。学校作为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为夯实公民基础知识、灌输美国化理念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学校公民课程设置早且不断完善;公民科教师培训发展起步早,资金投入力度大;并形成了学校、家庭、教会齐抓共管的优良传统。在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中,美国还十分注意公民实践活动的历练和社会舆论氛围的熏陶。宗教活动一直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传统活动。

4.在美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美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变迁规律。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从建国至今共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公民意识教育都有其发展的社会背景,而这些背景因素则影响着每个时期公民意识教育实施的基本理念、内容和途径。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渠道是宽泛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国家有组织的公民教育与个体自发的公民意识教育同时并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的相关部门制定大量的教育政策,影响学校课程内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公民教育引导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方向。作为个体的公民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到公民意识教育当中在社会教育中自觉树立公民意识。

5. 通过对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变迁的考证,可以发现,在文化多元、族群多元与国家共同文化价值观、同质公民培养的当代美国社会,族群文化与族群身份的复兴、复苏与族群认同的淡化同时存在。在强调公民品德和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同时,将多元文化理念与国家提倡的共同文化价值观融合在公民意识教育当中,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这也成为美国处理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切入点。

6. 美国族群认同变迁的的进程告诉我们,族群认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必经的一个环节是主流族群对其进行结构同化。中下族群要取得行为结构方面的认同,就需要对主流文化有一定的适应,如此才能跨过进入主流社会的门槛。而这种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是接受社会共同的、普遍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导,这种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社会公民意识。在族群认同与结构同化的过程中,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因而有了实质性的联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各族群之间要达到真正的和平共处,实现理想的族群认同,就需要主流族群与中下族群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宽容。需要各个种族、民族之间平等相待,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其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公民意识教育。这正是平等多元化社会教育模式的主旨所在。

7.我们也注意到,尽管平等多元模式是将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但在二者之间存在同样着很大的现实问题。在美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往往强调个体的民主,用公民个体民主地位的提高来代替群体、族群地位的提高。这样群体间的不平等地位被个体的、看起来似乎平等的地位所遮蔽。族群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谓问题重重。同样,在美国,中下族群的族群认同程度还远没有达到与支配群体共同支配国家生活的地步,其文化与社会权利并没有达到公民个体所应当拥有的程度。因而,美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之间仍然是一个持续的、历史化的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谐需要各方不断的努力才能达成。

 

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1.在研究的内容上,研究不乏独到和创新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历史变迁、美国人公民意识教育的变革主题及特点、美国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的实践经验研究、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从我们目前接触到的研究资料来看,上述有些研究观点和领域,学界很少有人系统地论及,这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2.在研究的视角取向上,注重多学科分析的视角,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出发,以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客观描述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的历史变迁。从研究的体系和内容上看,我国学术界对美国公民意识教育与族群认同研究还相对较为分离,要么研究美国公民意识教育,要么研究美国的族群认同,很少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关联。由此,我们相对系统化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将这一研究主题推向深化。

3. 在研究的实践性上,由于我国也是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本研究以美国为例,系统探讨作为全球族群问题风向标的美国于此的实践与经验,因而,研究就具有一定的中国意义,对于我国的族群问题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主要思想和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已在《社会会科学战线》、《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教育与文化》、《中国德育》等刊物上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其中,有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分别是1.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时代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第1期;2.论多元文化时代的西方国家德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2.1;3.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2.1. 其中,发表于《社会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的《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时代展望》被2012年第2期的《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栏目摘录。此外,相关研究项目完成的大多数阶段性成果在公开发表以后也都有比较高的转载和引述次数,在一些比较知名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站,如教育学术网、社会科学网等上也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