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张会田
项目名称:面向农村信息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最终成果形式和名称:专著《面向农村信息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等
鉴定等级:良好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在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以农业信息化职能机构、农业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信息资源企业等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力量日益发展壮大。然而,就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与信息服务利用效益而言,农村信息化发展依然面临微观政策不明确、体制机制不灵活、管理不规范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通过对有关理论研究和当前现实情况的综合分析,在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当中,最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是: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的建设进程中,各地涉农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但在资源建设质量控制、资源组织与整合共享、面向用户需求的服务发展应用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最为突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大层面:
一是信息资源分散,组织整合标准化程度不高。现有的农村信息服务将信息发布(通常基于农业信息网站)作为主要任务,忽视对信息的提炼、挖掘与组织加工,忽视提供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培育知识型农民为核心的知识服务,造成信息用户普遍遇到的“信息富有,知识贫困”(Information Rich and Knowledge Poor)问题。
二是信息服务方式不够灵活,局限于自上而下的机械式配送,忽视对农户信息需求与利用特点的客观分析。许多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只限于网页浏览,没有基本的站内搜索、导航定位等功能,导致服务供给方式与农户实际需求错位,也导致低劣的服务效果,不利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农户不买信息服务的账,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
三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政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不同参与主体单打独斗,重复建设,资源开发与服务层次低、服务利用效率低,亟待统筹不同参与主体的各自优势,构建集成化、专业化的资源开发与服务利用体系。
因此,在这样一种发展形势下,“城乡一体化”、“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知识服务”等关键词昭示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必须改革发展思路,创新运行体制,延伸服务模式,为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解决农民知识贫困问题而发挥“知识服务中心”的作用。
2、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有效统筹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知识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等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协同共建、城乡一体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与发展运行机制,构建成熟完善的农村知识服务平台,为消除农村“知识贫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文化信息服务均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研究探索与农村信息服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
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农村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知识、技术和文化的有效供给,离不开知识型、创新型农民和服务型农村干部的培育。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国家促进农村发展的战略性宏伟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建立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机制。我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益性事业机构,必须充分把握国家的有关政策方向,探索社会化服务创新机制,为促进全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图书馆必须在强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强调社会公平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发展形势下,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以便更好地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范围、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信息化协调快速发展。
(2)系统研究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应用知识服务理念设计农村信息服务创新模式,指导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实践。
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信息资源企业等信息服务机构凭借其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传播技术,在全面分析用户知识需求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应用目标进行知识搜集、组织整理和知识创新,并以用户普遍认可和很受欢迎的服务应用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帮助其获取知识,理性决策,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在概念关系、内涵理解一直易被混为一谈,难以厘清一个比较明晰的界限,尤其在应用实践中更是未能真正体现知识服务区别于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因此,从理论层面深度挖掘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本质区别,并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对于有效实施知识服务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于知识信息的认知能力、自我获取能力有限,知识服务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农民朋友也迫切需要这种抽丝剥茧、去粗取精的服务方式。因此,只有在理论上对知识服务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有了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才会更好地应用知识服务理念指导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实践。
(3)研究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城乡一体化模式下的农村知识服务发展运行机制,为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知识服务创新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我国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因循守旧,缺乏对于有价值知识信息的辨别和消化吸收能力,造成社会环境层面的“知识贫困”。知识贫困是制约农民思想意识跟随时代进步和利用知识技术谋求生产致富的最大障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外,更要抓紧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尽管基本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与硬件环境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各地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但面向农户提供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系统在资源的有序化加工分类、系统化组织整合、智能化导航定位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零散的、动态性、资讯性文本信息占居主体,能够真正指导农民生产生活实践、提高农民知识应用水平的多媒体类知识相对匮乏,专业化服务还很不到位,信息服务收效小于预期。因此,通过知识服务相关技术实现基于本体的知识挖掘、采集、组织、整理,实施面向农户的知识服务,是解决当前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提升农村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资源中心,拥有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专业技术优势,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城乡一体化模式下的农村知识服务发展运行机制,对于统筹协调各大图书馆乃至社会各方资源,构建品牌化的知识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是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实现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直接参与者。本课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重点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信息资源企业等各参与主体的自身优势,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模式下的、面向农村信息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主张我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必须能够顺应信息时代自由、平等、开放的全民化知识服务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调整发展思路,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策略,建立协作互补、嵌入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知识应用创新过程的集中式、泛在化知识服务机制,为培育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与知识信息服务环境,缩小城乡信息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而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课题在全面系统分析知识服务基本概念与内涵、知识服务特征与过程、知识服务类型与模式等基本理论以及文献信息机构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应用案例的基础上,阐明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内涵,并通过农村知识信息需求和知识服务供给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体系构建、服务模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运行机制建设提出了比较系统性、创新性的思路、方法与模型框架。
从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层次关系角度来看,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多地是偏重信息资源建设、用户信息服务等层面,将知识服务的基本理念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尚无可借鉴的成熟理论和应用实践案例。除了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情报机构根据科研用户的需要,探索性开展以参考咨询、个性化推送、知识挖掘、智能检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外,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尚无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人才基础和知识资源基础。从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转型以及行业组织、政府职能机构等服务主体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农村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服务,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重点从以下方面提出了较有创新性的思路和策略:
(1)服务体系:强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体制创新,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模式下的对口支援合作、城乡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由“全覆盖”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的形势要求之下,向投资要效益,以创新谋发展,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是当前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要求。
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体系是一个以省市级高校、科研与公共图书馆为龙头,以县、乡(镇)、村基层三级图书馆系统为服务基础保障设施,科学集成知识资源、信息服务技术、人力资源等基本要素,全面保障农村居民知识获取需要的多元协同创新服务系统。
根据城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如何从政策、体制、业务协作等方面构筑各级、各类图书馆对口支援与联盟合作的基本框架,并从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运行模式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定位,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以图书馆联盟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模式下的农村知识服务体系。
(2)服务模式:根据农村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用户知识需求的层次化差异以及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差异,构建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
一是立足我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以政府主导和统筹协调为核心,建立以高校、科研图书馆为中心的知识管理型、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的知识传播应用型、以信息资源企业为中心的知识平台研发型的联盟化协作主体,同时培育农村信息化的其他主体(如农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等),建立政府推动和农户需求拉动相结合、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整体化发展模式。二是要根据农村相对复杂的人口结构特征和文化层次类型,提供基于不同服务客体类型的层次化服务模式。三是要根据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类型、服务终端应用类型样化的特点以及适宜不同地域特色的协同发展需求,提供基于不同应用类型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3)服务平台:强化知识服务软件系统环境建设,提出面向用户的农村知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
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新媒体实现知识信息传播与利用的高效化、便捷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面向用户的、功能完善的公布式、智能化网络信息平台,是开展农村知识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保障。尽管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服务平台都是面向用户的,然而对于以资源内容服务为核心、具有明显的用户需求满足特性的知识服务平台来说,系统设计理念、服务功能、易用性、实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本研究根据农村用户文化教育水平、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意识、知识接受能力处于劣势的特点,提出了以省区为单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面向农户实际需求的农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思路与目标,体现分布式建设、集中化服务、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基本指导思想。
(4)运行机制:系统分析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发展的内在、外在因素,提出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为核心的农村知识服务发展运行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模式下的农村知识服务体系具有源自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效果等方面的复杂性。为保证系统良好的发展运行质量与服务模式适应性效果,构建农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运行长效机制是关键。本研究认为应通过政策体制、利益驱动、供需平衡四个层面构建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动力机制;从业务发展模式、平台建设、组织管理、资源整合、对口协作、利益平衡角度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模式下的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运行机制;对如何实施知识服务的绩效评估提出了基本的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在国家大力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知识型农民的新形势下,农村知识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农村信息服务引入知识服务理念是解决农村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富有、知识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农村信息化发展到了“以服务促发展,向质量要效益”的新阶段,如何落实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农村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前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以三大系统图书馆、科研机构和信息资源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农村知识服务体系框架,从主体基本职能、服务客体、知识内容、服务模式及体系发展运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农村知识服务应用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2)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运用“协同创新”思维促进各服务主体的联盟合作,符合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指导思想。本研究提出的以图书馆联盟组织为核心主体,以农业科研机构、信息资源企业、农村基层职能组织为参与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对口扶支援合作模式下的农村知识服务体系,对于有效统筹城市各类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知识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建立成熟完善的农村知识服务平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典型的时代发展特征和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
(3)系统分析现代农村居民的结构类型特征,并在综合参考其他学者关于农户类型划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从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人群在知识信息认知能力、信息需求特征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我国目前农村知识服务用户类型划分为青少年学生、普通农户、专业种养殖户、干部与技能型职业者四种类型。这对于如何根据目标用户群的特征去规划和设计知识服务内容与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农村知识服务非常重要,更对农村信息服务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