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于澍燕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20浏览次数:57

10月15日,应化学化工学院、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于澍燕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超金属-金属成键活化/催化小分子多重键与分子机器》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于澍燕教授以配位化学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始本次的报告。在第一个主题“超金属-金属成键活化/催化小分子多重键”中,于教授介绍了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 (2016)中的工作:利用双金属钯簇合物催化转化环境有害气体分子CS2/CSO,反应可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此项工作对于石油化工脱硫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用途。在第二个主题“绝对不对称自组装与超分子手性自发拆分”中阐述了何为 “绝对不对称自组装”,介绍了多年来他在此领域取得的标志性的成果。最后,于教授介绍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关于分子机器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介绍了自己在这个方向所做的精彩工作。最后于教授以自创的一首小诗结束了本次报告,诗中蕴含着于教授在面对科研道路上的种种困境时坚毅的精神,给予在座师生深深的感悟。

报告结束后,于澍燕教授和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及优质的科研条件,诚恳欢迎师大学子报考他的研究生,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报告人简介】

于澍燕,卢嘉锡优秀导师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日本师从著名化学家科顿(F. A. Cotton)和藤田诚(Makoto Fujita),回国后在中科院化学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中国人民大学任责任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任北京市“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金属-金属成键催化/活化小分子的多重键;分子机器;分子器件与超分子手性等化学前沿领域。已在Nature Chemistry、JACS、Angewadte Chemie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重要成果被美国《Science》和美国化学会《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专题评价。尤其是最近,利用超金属-金属成键设计催化剂实现了极惰性有害气体分子的绿色转化,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