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至10日,应我校教育学院邀请,台北教育大学周淑卿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四场学术报告。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交流活动。
报告一:课程美学研究的探索
课程美学为何?课程美学何为?课程美学如何?周老师已适切的比喻“你是否愿意和别人穿一样的衣物”开始的课程美学的课堂教学,她介绍了课程美学所探究的问题、教学者的艺术思维以及教与学中的美感经验课程美学所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什么是具有美感特质的课程?”“如何形成具有美感特质的课程?”“美感特质的课程为何值得追求?”这三个方面。在谈到教学者的艺术思维时,周老师提出教育目标的设定最好是带有无目的之目的性,培养学生对课程不带利益关系的兴趣。教与学中的美感经验更多是在自身动机的驱使下实现的完整经验。在艺术与科学课堂上最好能做到兴趣所驱使的学习投入、充满情感性的学习历程以及新奇与美好的经验。
报告二:课程美学的实证研究设计
周老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领大家讨论课程美学研究的任务,思考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甚至学校行政中哪些研究主题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探讨的问题中涉及什么样的美感性质?这种美感性质的重要性和贡献是什么?以及适合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
报告三:教科书的口述历史研究
在以往教科书研究的常用方法是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以及论述分析法。而口述历史的研究优势是由个人经历管窥教科书演变历史,提供具有个人情感与温度的历史资料,提供遗失或隐蔽的过程资料。周老师以板桥模式作为研究实例,详细介绍了这一模式的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式以及呈现出的课程观。最后揭示出口述史研究的要点与难点在于如实重现时代的声音,让当代与过去的观点对话。
报告四:口述历史研究的实务
对于如何进行教科书口述史研究,周老师认为:首先要研拟口述访谈计划,确定访谈主题,寻访主要受访对象,涉及访谈问题以及规划好时间和人力;要安排好研究人员,包括访谈者、整稿人员、润稿者和助理;要注意一些访谈的专业技巧,访谈开始时要先由个人背景入手,善用催化剂,如照片、书信等来刺激回忆,以开放式的问题来引导提问,善用肢体语言进行鼓励,还要特别注意对敏感问题的处理;要注意访谈中的伦理问题。周老师多次提到,访谈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技巧,要把访谈对象当作朋友而不是提供资料的机器。口述历史的研究更多的是借由个人生命去管窥、关注历史的演进,关注社会如何变化。
学术报告之余,周淑卿老师还与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围绕“口述史研究”与“生命史研究”的异同、课程美学的实践意义、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实施的经验与问题进行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