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文丛《教育选择与阶层再生产——县域内高中教育机会分配的阶层机制研究》

发布者:张璞发布时间:2018-04-11浏览次数:367

                       

作者:杨宝琰

成果简介: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现实中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相当程度上是高等教育前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积累和延续。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增加,初中升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远低于普通高中升高等学校的升学率,进入普通高中,特别是重点普通高中的竞争要比考大学更为激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现实状况下,对于弱势阶层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接受教育之优劣,能否与优势阶层学生一样接受均等的教育,能否获取普通高中教育机会、接受什么层次的高中教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大瓶颈。

本研究在梳理有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涵盖社会结构、制度安排、个体或家庭教育选择、学校教育经验、学业成就和教育机会等因素组成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模式建立了分析和操作框架。为回答各研究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田野调查法,选择Q县为研究地点,以影响初中教育分流结果和学业成绩的因素和机制为突破口,考察了高中教育机会在不同阶层中的分配情形以及形成高中教育机会阶层分布的中间过程和机制,揭示出社会转型过程中宏观社会结构和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度安排等社会选择对弱势阶层子女接受高中教育机会的作用机制,社会结构变动引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发生变化的状况下,社会行动者的个体教育选择对社会阶层化的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初中毕业教育分流过程中存在性别、阶层结构再生产和社会地位代际间传递现象;在中等教育阶段进一步验证和支持了MMI假设和EMI假设,“EMI假设”对于中国情况更具有解释力;非农化和非农职业流动并没有为农民阶层带来高中教育机会的提升,甚至具有反向作用;“文化再生产模式”是家庭背景因素影响教育机会获得的主要模式,证实了在教育机会获得上存在“精英文化的代际传承”现象;不仅如此,人们对社会结构开放程度和自我社会地位的知觉亦会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机会获得;家庭教育投入要么充当了社会结构因素影响教育机会获得的中介,要么通过其它变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教育机会,其对教育机会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弱;学校因素对教育机会的影响作用与家庭教育投入类似,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微乎其微;教育价值观和学习投入均较少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更多受到家庭和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学习投入不但对学业成就具有直接作用,也充当其它类型变量影响学业成绩的中介变量,或是通过其它变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教育机会,但总的来看,相对于社会结构因素,这两类因素对教育机会的影响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