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学院: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强”行动,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人才集聚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打通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瓶颈,实现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决定开展2024年高校产业研究院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二、支持重点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聚力推进“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结合已有高校产业研究院的布局建设,优先支持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工业母机、文化旅游、未来产业等未布局领域,力争实现高校产业研究院在重点产业链中的全覆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三、建设任务
(一)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的科技创新优势,主动对接相关行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探索研究院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机制,积极吸引优秀的企业进驻研究院,广泛积累企业和社会资源,增强研究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积极参与地方和企业的“揭榜挂帅”,切实做到服务有方向、成果好落地、产业能发展。
(二)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产业发展,立足产业研究院人才基础,发挥社会服务优势,加快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和壮大相关产业企业;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产业研究院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团队、机构;组建专业化产业成果转化市场运营团队,加快成果的商业转化。
(三)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供给。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分析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构建对外技术服务攻关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特色、专业的量身定制科技服务,助力相关产业企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四)产业高端人才吸引集聚。赋予产业研究院自主的人事聘用与管理权。改革研究院用人机制,遵循市场规律,着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研究院与企业、科研院所人才共建共享机制,通过人才互聘的方式,组建专业、高端的产业人才队伍;对接企业需求,开展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培训,提升企业人才专业化水平。
(五)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共选优秀生源、共定培养目标、共商培养方案、共入培养过程。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强化行业导师聘任与管理,吸引研究生等参与行业研发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企业优秀青年技术骨干以定向就业方式报考工程硕博士。
(六)产业发展战略决策咨询。发挥产业研究院人才聚集地作用,主动参与全省、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规划战略咨询;对接产业企业发展目标,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提升产业企业的建设科学性、合理性。
四、申报条件
(一)产业研究院依托高校应有组织整合校内校外、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优势资源和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全力支持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和运行,并每年为研究院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运行经费不低于20万元。
(二)产业研究院依托高校应理顺运行管理机制,由依托高校总负责人(原则上为申报高校主管科研校级领导)统筹协调资源支持和管理,高校科技处(科研院)负责产业研究院工作的监管、调度和统计工作,产业研究院执行负责人(院长)负责研究院的具体业务和建设工作。
(三)产业研究院研究方向和目标要明确,具有研究基础和行业产业特色,在本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四)产业研究院的建设要立足甘肃省实际情况,研究内容突出、实施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预期成果合理,可行性强。建设期内的产业研究院应在每年12月份提交年度绩效报告。
(五)优先支持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等省部级以上平台支撑的研究方向稳定、科研团队完整、前期基础良好的项目。
(六)为突出科研育人导向,提升研究生科研训练与实践创新水平,研究生培养高校应吸纳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参与产业研究院的建设。
五、申报流程
1.请有意向申报的学院填写《2024年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预申报基本信息表》(见附件1),于9月2日(星期一)下午17:00前发送至指定邮箱。
2.学校将根据有关学院申报情况,确定校内论证推荐方式,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3.学校拟申报产业研究院经论证确定后,申报人按要求填写申报材料(见附件2),于9月25日(星期三)前将纸质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及电子版报送至科学研究院310室。
联系人:王瑞
联系电话:0931-7970307
电子邮箱:491919540@qq.com
附件:
1.2024年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预申报基本信息表.docx
科学研究院
2024年8月27日